澳媒:历史性访华50年后,澳大利亚乒乓球运动员重返中国

澳大利亚“对话”网站10月26日文章,原题:乒乓外交:历史性访华50年后,澳大利亚乒乓球运动员重返中国  本周,参加1971年澳大利亚“乒乓外交”的两名球队成员将重返北京,纪念两国建交50周年。

半个世纪前,鲜有人能预见到,一支年轻的澳大利亚运动队的一次计划外访问会促成澳大利亚最重要、有时也是最动荡的双边关系之一。

就在这支球队的轰动性访问几周后,澳大利亚当时的反对党领袖高夫·惠特拉姆率领代表团访问北京,承诺当选后建立外交关系。惠特拉姆于1972年兑现了这一承诺。

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菲茨杰拉德本周回忆道:“中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一样热爱体育。他们曾经谈论过三项球类运动:乒乓球、篮球和排球。”

1971年的乒乓球之旅并不是第一次将体育作为外交工具,但也许是冷战时期最成功的一次,并带来了长远的利益。1971年3月底,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在日本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应中国政府邀请访问中国。

美国队率先启程访华,为时任总统尼克松1972年对北京的著名访问奠定了基础。不久后,澳大利亚队开始中国之行。访问中国时,保罗·平克维奇刚满20岁,队友史蒂夫·纳普才18岁。如今,他们都已年过七旬,即将回到北京参加澳大利亚大使馆的活动,并与当年比赛的一些中国选手一起用餐。

平克维奇将带上乒乓球拍,准备与他的老对手们打几场比赛。他回忆道:“我们在中国打了3场精彩的比赛。在澳大利亚,我们习惯于有20到50人观看比赛。我们在广州的第一场比赛,我想观众有8000人。体育馆里有一张球台,我们上场后,居然赢了。我们以5比4获胜。那真是太棒了。我觉得友谊比比赛更重要。”

澳大利亚队在上海进行的第二场比赛以微弱劣势落败。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比赛在中国首都举行。在随后举行的“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上,澳大利亚队受邀前往人民大会堂见周恩来总理。

根据《太阳先驱报》随队记者的报道,周恩来总理问起了纳普的长发:“你留这头发是因为对社会的叛逆,还是因为这是一种风格?”克纳普回答说:“这是一种时尚。”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50年前中国对澳大利亚队的邀请很可能会被报道为中国共产党试图利用体育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但是,如果没有这支年轻的澳大利亚运动队突破障碍前往中国,谁知道澳大利亚现在的经济和文化面貌会有多大的不同呢?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称两国关系“经历半个世纪风雨洗礼”,两国关系更趋成熟稳定、富有韧性。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两国关系的基础。

处于这种友好关系核心的体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特蕾西·霍姆斯,乔恒译)

热门相关:茅山神婿   都市御魔人   仙城之王   呆萌小昏君:邪尊,花样宠!   我真没想重生啊